“E法护未来”专家谈③
熊丙奇
近年来,教育系统多措并举推进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:统筹谋划,印发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》,明确各学段教学重点和要求;着力加强课程建设,开设道德与法治等专业课程,推动融入其他学科;创新方式,推进课内课外、网上网下相衔接,日常普法和普法品牌推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……除此之外,各地积极整合多方资源,创新开展各具特色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。
对青少年开展法治教育,极为重要,这是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基础性工程。值得注意的是,互联网信息时代,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,要坚持网络普法与网络保护并重。2020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,国家、社会、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,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,增强未成年人科学、文明、安全、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,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。
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,是青少年重要的网络素养。“网络不是法外之地”,提醒着广大网民包括青少年网民,不可肆无忌惮地泄露他人隐私,对他人进行网暴等,这些行为不但不文明,有的还涉嫌违法犯罪,因此,要对青少年进行文明上网的教育和引导。
我国青少年沉迷网络的不在个别,这就涉及网络普法和网络保护问题。从网络普法角度看,要明确告诉青少年,必须遵守有关上网的规定,如要主动选择青少年模式,主动按防网络沉迷的规定,控制上网时间。严格说来,未成年人上网不选择青少年模式,或者借用成人账号,无节制地玩游戏,都是不诚信的行为,都是违反上网规定的行为。
从网络保护看,要切实保护未成年人不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,且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上网玩游戏的时间,选择青少年模式的同时,也要防范未成年人用成人账号上网玩游戏。避免让青少年觉得所谓的青少年模式为“儿戏”,只要购买二手账号,就可以绕开防沉迷规定的约束。所以,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尤为重要。
显然,要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网络普法与到位的网络保护,就必须把自主选择的青少年模式,变为强制模式,即只要未成年人上网,就必须强制选择青少年模式,这要求对网民进行身份识别,同时,也要丰富青少年模式的内容。同样,建立防未成年人沉迷系统,也需要对游戏玩家进行身份识别。对此,社会舆论存在争议,担心对所有网民进行身份识别,会侵犯成年人的隐私,影响成年人上网的权利,但在当下,为保护未成年人,应适度让渡成年人的权利,这样才能建立严密的防未成年人沉迷系统。
另外,近年来,校园欺凌事件高发,转战网络,有的青少年在网络上对同学进行霸凌、网暴。这对青少年法治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,要面对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问题,强化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针对性、有效性。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,是过程性教育,要给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践体验。对此,需要监护人在青少年上网时,进行陪伴、指导,一方面培养青少年的自主管理意识,学会控制上网的时间,另一面则在上网过程中,教育、引导青少年识别网络不良信息,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。
立德树人,是教育的根本职责。要把每个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,就必须培养他们懂得遵纪守法。在互联网时代,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,让他们有基本的法律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,更显迫切。这需要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司其职,给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,让青少年在法治的氛围中,提高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。
(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)
来源:法制日报
|